傳統建筑產生垃圾每年高達數億噸,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達580萬立方米,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比率高達27.5%......典型的'兩高一耗'建筑業粗放發展模式,也是曾經導致各地'霧霾圍城'的罪魁禍首之一。
為此,住建部先后頒布《綠色建筑行動方案》等政策多項并舉支持綠色建筑產業。近日獲悉,我國'十二五'期間將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,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達到20%,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受到熱捧。
國內鋼結構上市企業浙江杭蕭鋼構(600477,股吧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銀木表示,建筑業節能減排已刻不容緩。以鋼結構為代表的綠色建筑能有效地處理好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和保護環境之間關系,將打好一場治理PM2.5的'阻擊戰'。
十月以來的第三輪大范圍霧霾23日起開始造訪我國中東部地區,京津冀、東北、黃淮等地將再陷中至重度霾。'十面霾伏'下,6部委近日出臺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(試行)實施細則》,將對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、大氣污染防治任務完成情況分別評分。與此相對應的背景是,去年全國能耗總量為37.6億噸標準煤,僅建筑能耗則將近11億噸標準煤,成為名副其實的污染'大戶'。數據顯示,我國既有建筑大概有95%都是屬于高耗能建筑。
'要房子,更要健康。'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說,建筑市場追求更有質量、可持續的增長和投資模式是關鍵。他表示,鋼結構等綠色建筑'四節一環保'優勢十分明顯,鋼結構集成建筑可以做到90%以上的工廠化、機械化率,人工減少70%~80%,是當前建筑綠色變革的主要抓手。
據悉,杭蕭鋼構'鋼管束組合結構住宅體系',該技術一方面將大大提高購房者在購買住宅時候的'得房率',同時縮短住宅建造周期,有助開發商減緩信貸壓力,縮短資金流轉;另一方面,大規模推廣'鋼管束體系',能加快建筑行業技術升級,將'灰頭土臉'的建筑工地變為一個'精密化、工業化'的現代工場,讓建筑工人轉身變成技術型的'產業工人',契合國家節能減排、建立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需要。
根據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(2014-2020)》,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從2012年的2%提升到2020年的50%。少造'灰房子'、多造'綠房子',是相關企業在未來近10年取得更多市場份額的重要考驗。
江蘇金永達工業有限公司:http://www.uusell.com